欢迎光临北京化工大学校务(信息)公开网!

4学术委员会相关制度、年度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2014年年度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10
 
2013-7,校学术委员会责成秘书处根据工作需要,统筹考虑院系、学科分布及候选人条件,由全校教授投票产生第七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建议人选,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确定了第七届校学术委员会名单。2014年,北京化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根据《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相关规定,在学术委员会自身建设方面、学校学术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具体总结如下:
一、      学术委员会运行制度建设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1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机构设置及学科建设、科研等学术事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校学术委员会于20145月召开全体会议,修订了《北京化工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并进一步规范了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流程及相应文件格式。
二、 2014 年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总体评价
(一)学科发展
截止到2014年,我校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1个以及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3个。
在教育部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国内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总体实力保持在全国第56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总体实力保持在全国第1518位之间;化学一级学科总体实力保持在全国前15位。上述3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
国际学科评估中最重要的一项是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学科评估,我校化学、材料、工程三个优势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
(二)科技创新能力
2014年学校科技经费相比13年保持小幅增长,全口径科技经费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12项。新增“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估,评估结果良好,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验收;新增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以我校为依托单位建设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达到27个(不含各行业协会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2014年,我校教师发表理工类SCI论文1402篇,EI论文1026篇;CPCI-S收录50篇;社科类CSCD论文485篇;SSCI收录论文15篇;CSSCI收录论文80篇。授权专利415项,鉴定成果12项。
三、 2013 年学术委员会运行及履行职责情况
(一)学术审议
1.对《北京化工大学管理岗位定编定岗方案研究》1个行业智库建设项目进行审议。
2.对我校张瑞红等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18个、《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研究》等行业智库类学科建设项目1个、生命学院学会协会资助项目1个进行审议。
3.对我校各学院2014-2017年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进行了审议。
4.审核了我校省部级科研、社科基地的运行情况及三年来的科研成果,参照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体系和教育部对科研基地评价的要求对各基地打分,督促各学院作为基地建设依托单位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同时也督促各基地加强自身在运行、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5.审议了由人事处组织各学院提出的顶级期刊增补目录,建议各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建设重新补充增补目录。并于12月中旬完成了对补充增补目录的评议。
6.审议我校拟聘任名誉教授材料(三批5位教授)
(二)学术评议
1.评议我校优势学科新增长点的发展与建设布局
2.推荐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青年拔尖人才候选人
3.推荐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
4201320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推荐工作
5.推荐我校2015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需求建议
6.推荐我校2014年度“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候选人员
7.对申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进行评议
8.推荐我校申报2015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选
9.推荐我校申报2015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人选
10.推荐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我校候选人员
11.推荐我校2015年度拟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机构
(三)学术咨询
    通过学习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提出建议将有关学术委员会职责等事项写入新版《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章程》。
 
北京化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将不断推进运作与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更加有效行使学术审议、学术评议、学风维护和学术仲裁等方面的学术权力,排除行政权力代替行使学术权力的隐患。在完善学术事务的规划决策机制、改进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学术团队建设的可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更好服务学校发展。